科技新潮流!魔力发布网为你奉上前沿资讯

admin 心情故事 2023-12-31 208 0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普惠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37万亿元,普惠贷款平均利率持续下行,有贷款余额客户数4115.12万户,重点领域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各类各级金融管理部门的部署引领,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落实。而《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对下一步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此普惠金融十年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多地监管局相关领导、金融机构相关领导和普惠金融领域资深学者进行专访,第二期专访嘉宾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覃刚。

覃刚对记者表示,回首这十年,宁波局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打造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宁波路径”,广大人民群众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十年来,宁波普惠金融发展发生了五方面深刻的变化:制度之变,普惠金改顶层设计从“无”到“有”;供给之变,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从“有”到“优”;理念之变,主动为民服务意识从“冷”到“热”;模式之变,数字赋能精准服务从“弱”到“强”;能力之变,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从“瘠”到“丰”。

宁波是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据覃刚介绍,普惠金改以来,宁波局紧密围绕宁波普惠金改总体方案要求,以数智化监管引领精准施策,以数字化转型促推精准服务,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下一步,宁波局将引领辖内银行业保险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落实总局党委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工作相关部署要求,深化普惠金融改革创新,推进金融理念、金融服务、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变革,推动宁波普惠金融改革由‘试验’向‘示范’提升。”覃刚表示。

覃刚,受访者供图

展开全文

宁波普惠金融十年之变

《21世纪》:今年是党中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周年,请问这十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在普惠金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宁波的普惠金融发展又发生了哪些改变?

覃刚:回首这十年,宁波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部署安排,围绕宁波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下称“普惠金改”)要求,引领辖内金融机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总的来看,这十年宁波普惠金融发展发生了五方面深刻的变化:

科技新潮流!魔力发布网为你奉上前沿资讯

一是制度之变,普惠金改顶层设计从“无”到“有”。2019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在宁波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自始,宁波围绕“数字普惠”的目标定位,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多政府部门参与的宁波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探索建设支持制造强市、服务民营小微、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宁波局紧密跟进,立足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出台了以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涵盖金融支持民营小微、科技创新、外贸、乡村振兴、老年人、新市民等“1+N”政策体系,建立了以“普惠小微两增考核”为重点,监管评价、指标监测、定期通报、日常联系、基层走访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的“1+6”工作推进机制。辖内金融机构积极响应,银行机构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或专营机构,通过单列信贷计划、内部资源倾斜、差异化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措施,形成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普惠金融经营机制;保险机构积极推进普惠型保险、涉农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业务创新,提高服务标准,延伸服务触角,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

二是供给之变,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从“有”到“优”。十年来,宁波局坚定不移地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供给发生巨大变化,服务质效不断优化。一是信贷投放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6月末,全辖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924.63亿元,是十年前的2.98倍;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947.76亿元,是普惠金改前的3.72倍;全市涉农贷款余额9804.6亿元,是普惠金改前的1.81倍。二是服务扩面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6月末,全辖小微企业有贷户64.58万户次,是十年前的4.65倍。三是信贷结构更趋优化。截至2023年6月末,全辖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1949.32亿元,在各项贷款中占比14%,较十年前提高了8.4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和循环贷余额4246.45亿元,占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的30.5%。

三是理念之变,主动为民服务意识从“冷”到“热”。十年来,宁波局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推动辖内银行业保险业转变服务理念,变“坐等客户上门”为“主动上客户门”。普惠金改期间,宁波局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组织开展走访对接专项行动十余次。其中,“百行进万企”活动覆盖全市纳税信用评级A/B级小微企业12.4万户,新增授信256.68亿元;“金融促投资、促消费、稳外贸专项行动”触达企业10.5万户次,其中满足重点外贸企业融资需求超1700亿元,满足“放心消费”“绿色消费”企业融资需求254亿元。辖内金融机构组建金融顾问队伍,举办融资对接会,开展网格化走访,主动上门对接金融需求,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金融服务。2022年,举办各类小微企业融资对接会447场,成功对接企业5183户,提供融资支持55.56亿元。

四是模式之变,数字赋能精准服务从“弱”到“强”。十年来,宁波局持续深化数字赋能,通过“大数据+名单制”,探索金融政策精准匹配、精准推进、精准兑现的全过程管理,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宁波局依托监管信息系统,精准分析金融服务中存在问题和不足,配套出台专项支持措施;并将政策属性标签与企业属性标签进行关联匹配,形成政策适配主体清单,点对点推送至金融机构开展走访对接。同时,强化对政策效果的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控,开发数智化分析工具,紧盯贷款流向、资金价格,分析数据真实性和偏离度,联动开展现场检查,确保金融惠企政策落地落实,普惠金融风险基本可控。截至2023年6月,全辖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0.67%,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能力之变,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从“瘠”到“丰”。十年来,宁波局始终坚持把提升信贷可得性作为监管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引导辖内银行机构优化信贷模型,强化服务供给,提升产品适配性和信贷周期适配性。尤其是普惠金改以来,推动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90余款,其中纯线上产品50余款;指导推出科技“人才贷”“孵化贷”等20多款信用类或保证保险类贷款,满足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需求;鼓励创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综合抵押、生猪活体抵押、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等特色产品;指导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陆续推出各类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品质保险等特色险种,助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6月末,全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41.72亿元,较年初增长22.52%;共为3.87万户次农户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75.9亿元,赔付1.35亿元。

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21世纪》:你刚重点提到了普惠金改,请问2019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在普惠金改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覃刚:普惠金改以来,宁波局紧密围绕宁波普惠金改总体方案要求,以数智化监管引领精准施策,以数字化转型促推精准服务,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一是搭平台,推动银企高效对接。

浙江有数字化改革的先发优势,宁波市集中力量建设了“甬金通”数智金融大脑、园区“数字大脑”等一批优质共享、服务综合的系统平台。宁波局注重发挥系统平台的数字赋能,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与精准性。

联合市经信局推出小微企业园“伙伴银行”服务模式,打造新型银企对接平台。一方面,发挥园区资源汇聚优势,指导园区按照“大小(银行)搭配、产品互补、服务分层”,选择适合园区特点的伙伴银行;借助园区“数字大脑”,及时排摸企业需求,共享企业信息,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帮助入园企业更方便、快捷地获得信贷支持。另一方面,探索“伙伴+主办”服务模式,指导银行机构配备专属服务团队,开设专属产品,优化审批流程,为入园企业申请、项目路演、成果孵化等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促推更多的企业和资源汇聚到小微企业园。截至2023年6月末,“伙伴银行”服务模式带动全辖银行机构为全市181个园区的4233家小微企业提供授信227.19亿元。

率先在全国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链上登记+链上金融”改革,推动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直连辖内银行机构的业务系统,将抵押登记业务延伸至银行网点进行受理,助力企业“最多跑一次”。从2022年5月起,全辖已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全程网办”,在银行端即可在线发起办理存量房的抵押、注销、期房预登记抵押等业务,还能提供抵押登记状态实时查询、抵押变更、进度查询及他项权证证明等功能。目前,不动产抵押登记线上办理的业务量占比超过了80%。

积极推动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指导开发“浙里甬e保”健康保险数智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集成卫健、医保、商保等数据,实现了公共数据、个人数据、商保数据“多网合一”,为保险机构开展健康保险产品创新、服务升级、风险管控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目前,“浙里甬e保”平台已覆盖全国14个省(市),连接医院超过1.6万家,服务群众超过5000万人次,实现了数据“一网通”集成、保险“一站式”服务、理赔“一次性”办结;全国首创区块链“零感知理赔”服务,理赔时效从7-15天缩短到分钟级。“浙里甬e保”创新实践也入选了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和浙江省数字社会首批最佳应用。

二是拓场景,助力经济恢复向好。

在数智化监管的引领下,宁波普惠金融的产品、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惠企便民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助力经济恢复向好的成效明显。

支持个体经济恢复发展方面,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持续开展“活主体 促共富”“百圈千场”等专项行动。聚焦个体工商户密集的商圈市场,指导银行机构与管理方开展对接合作,共享个体工商户名单和经营信息,提升服务覆盖面;组织开展“放心消费”个体工商户建档立卡和授信全覆盖工作,构建“放心消费+信用”贷款融资模式;整理汇编130多款个体工商户信贷产品,并向社会大众发布,提升了金融产品的知晓度。截至2023年6月末,全辖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1296.24亿元,较年初增长22.2%;其中,信用贷款占比逐年提升,目前占比达到20.15%。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加大数智化监管赋能,创新推出“大数据+名单制”管理机制。建立了“专精特新”企业无贷户、首保户、无还本续贷、信用互认等四项名单,配套实施主办行(司)机制,采取“一对一”方式提供精准服务。依托数智化监管模型,定期对“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强化大数据智能闭环管理,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28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和1000余家培育库企业贷款余额近1400亿元。

支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先行市建设方面,强化金融要素与科技要素协同,助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持续推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专项行动,建立拥有知识产权企业“白名单”推送机制;稳步推进专利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及全流程无纸化试点,部分机构的业务办理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指导成立了全国首家实体化运营的知识产权保险运营服务中心,组建知识产权保险服务联盟,构建“保险+维权+服务”的宁波模式。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知识产权质押金额77.49亿元;知识产权保险已为宁波936家企业的7692件商标、18件地理标志、2754件专利提供风险保障9.8亿元。

三是促共富,全力支持薄弱领域。

普惠金融天然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基因,宁波局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推动金融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薄弱环节融合渗透,助力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的有效模式。聚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乡村大脑”建设,全面推进规模种植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走访对接和建档立卡工作。聚焦盘活农村资产,指导开发出“榨菜贷”“粮保宝”等专项信贷产品,把更多的涉农产权纳入银行抵质押物范围。聚焦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推进农险承保理赔线上化。目前,宁波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达123个,覆盖6大产业领域、58项保险品类,产品数量、保费规模、保障金额均居全省第一。

着眼金融服务薄弱环节,探索建立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积分+信贷”“积分+保险”金融产品,将新市民社会贡献类积分与贷款额度、利率、保险额度等挂钩,实现量化积分到社会信用的转化,形成“社会贡献越多、贷款额度越高、贷款利率越低、保险保障充分”的正向反馈机制。组织在“浙里办—浙里新市民”平台搭建“新市民金融服务场景”,集中展示新市民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实现金融服务“一屏通览”。截至2023年6月末,已有11家银行机构推出15款专项信贷产品,贷款余额41.26亿元;“新市民综合保障保险”为量化积分30分以上、年龄16-60周岁的新市民提供多重意外风险保障。

始终坚持以提高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水平为着力点,全力打造“金融甬助老”品牌。探索建立了金融助老首席顾问制度,组建讲师队伍,组织制作系列微课,开展常态化助老宣教活动,近两年累计开展培训1万余次,参与培训老年客户超17万人次。持续推进金融网点“便老化”建设和金融科技“适老化”改造,全市已设立67个助老金融服务网点,开设1938个助老服务专窗。出台专门服务指引,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大适老储蓄理财服务供给,探索创新适老保险产品服务,增强老年群体的金融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强保障,护航美好生活向往。

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宁波局不断推进普惠金融改革创新,形成一批社会共建共治的“宁波解法”、惠民利民的“宁波样本”。

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银行业保险业服务监督系统建设,推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关口前移,2022年系统共发送监督短信386.3万条,收到消费者回复36.7万条。创新推出金融纠纷处理“绿色通道”,对纯民事类矛盾纠纷,通过“绿色通道”在3日内予以解决,2022年累计处理1379件,办结率和满意率为100%。建立金融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组织开展线上线下调解,2022年累计调解成功909件,涉及金额0.87亿元;参与涉保道路交通事故调解案件75345件,涉案金额25.25亿元。在“甬上”APP和《宁波晚报》设立“宁波金融一点通”专栏,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常态化教育,累计刊发稿件700余篇,阅读量超过1000万人次。

创新普惠型保险产品。指导开发城市定制型普惠产品“天一甬宁保”,打破商业健康保险对高龄老人、特殊职业和既往症人群的投保限制,保费降至一年100元,最高保障300万元,2023年投保人数达到306万,覆盖37%基本医保参保人群,打通了保险产品“叫好不叫座”的堵点。联合市财政局等部门推出“稳业保”“灵活就业保”等创新产品,覆盖5700户企业30.1万名职工,服务超20万灵活就业者。全国率先试点普惠型学生平安保险“甬学保”,依托上海保险交易所开展学平险公开市场交易机制试点,实现产品设计标准化、竞价交易公开化、风险处置规范化。

开创慈善信托发展新局面。大力发展慈善信托助力宁波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通过深化机制建设、资源整合、创新指导,全面提升慈善信托发展活力、潜力、动力。截至2023年6月末,辖内信托公司累计成立慈善信托54个,规模合计9650万元;其中,新增规模5271.91万元,同比增长7倍,新增个数20个,同比增长53.85%。截至8月末,全市年度新增慈善信托规模已突破1亿元,是全省率先破亿城市,新增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备案规模突破2亿元,居全国第七。

推动普惠金改由“试验”向“示范”提升

《21世纪》:《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普惠金融未来发展指明了方面,对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来说,将如何推动宁波普惠金改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覃刚:展望未来,下一步,宁波局将引领辖内银行业保险业,落实好总局党委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工作相关部署要求,深入推进金融理念、金融服务、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变革,推动宁波普惠金融改革由“试验”向“示范”提升。

一是构建内生互动的“大生态”格局。依托宁波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持续加大部门协作,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各类政务数据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运用的互联互动互促,形成产政融协同、各方共创共建的良好局面。

二是践行银保联动的“大金融”理念。发挥宁波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改革实践的先发优势,充分运用银行、保险、信托、融担等多样化的集成改革成果,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大金融”的服务模式。

三是打造资源融汇的“大数据”平台。推进“甬金通”数智金融大脑、“浙里甬e保”全国数字健康保险交易平台等多层数据体系建设,不断拓展普惠金融运用场景;深入开展金融数据治理,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基础建设。

四是开展精准滴灌的“大服务”行动。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制造业、科技创新、外贸、文旅等重点领域,通过“场景化+名单制+大数据”,组织开展常态化走访对接,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科技新潮流!魔力发布网为你奉上前沿资讯

评论